最新消息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228354
美國醫師費因斯坦於1970年首次提出「共病症(comorbidity)」的概念,用於描述「在某特定疾病的病程中,既存或可能發生的任何衍生疾病。」主要在於釐清該疾病嚴重度與其影響,而從1976年開始,學者更常使用「多病共患(multimorbidity)」一詞來描述患有多重慢性病的患者。
逾半長者 有三種慢性病
由於兩者使用愈來愈模糊,歐洲學者於1996年對兩個名詞提出明確區隔,「共病症」專指某特定疾病及其併發症,而「多病共患」定義為「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疾病,這些共存疾病不見得以哪一個為核心而發展,也不刻意區分何者更重要。」
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65歲以上長者超過六成高血壓、近三成糖尿病、四成高血脂、近九成至少有一種慢性病、一半以上有三種以上慢性病。
在慢性病的時代,彷彿沒有慢性病的人才是異類。長者往往罹患多種慢性病,疾病之間不見得相關,更是構成多重就醫、多重用藥、照護目標混淆的主因,欣見政府強化「共病症」的疾病管理,但在超高齡社會,「多病共患」更代表另一層重要的全人醫療需求。
多病共患困擾 常被忽略
對具有「多病共患」的人而言,不同器官的多個疾病之間,究竟哪個病是帶頭大哥已非重點。然而,醫療系統向來習慣以此觀點治療病患。研究指出,「共病症」的概念在專科醫療常被廣泛使用,並據以特定疾病或器官系統為基礎提供治療,而「多病共患」的概念對全人醫療與高齡照護更為重要。
「共病症」對於發展生醫知識與藥物治療很關鍵,因為生醫研究向以特定疾病或類似疾病群體進行研發,在此架構下,「多病共患」常被忽略。對急性醫療而言,若患者眼前具有特定優先治療議題,專注該疾病診治是必要的,但對困擾於多種不同病症照護的慢性病患而言,提供兼顧各方面的整體方案才是重點。
就醫需求 以人為本思考
雖然不同科別將他們正在治療的疾病視為焦點是一件好事。但離開診間的病患在多重治療方案與多重用藥間卻容易產生困惑,更何況還有許多衍生的長照相關議題,也難在個別專科診間的流轉得到完整建議。
「多病共患」的全人醫療是針對患有多重慢性病患者的重要思維,因其焦點是將患者的各種需求視為一個整體,以人為中心的架構去思考,將患者就醫需求和健康照護優先事項,以及整體治療的負擔,列為設定照護目標的依據,而非僅以疾病管理作為切入點。
政府關注高齡民眾多重就醫的片段化治療是一大進步,也以「共病症」提出新方案,但針對「多病共患」的全人醫療方案需要同等關注,兩者的重要性也應並存,適用於醫療體系的不同情境,都是在提升照護品質與改善醫療體系的相同方向。(作者陳亮恭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