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資訊
帳號:
密碼:
驗證碼:
好站連結
more
累計到訪人數:2,180,596

最新消息

關於平臺>最新消息  【回上頁
【新聞】擺脫鼻胃管困難重重 去年僅248人成功 現行鼓勵制度失效?
【新聞新知】 系統維運小組 系統管理者 2025-08-28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968586

立法院厚生會今天舉辦住宿式長照機構移除鼻胃管鼓勵措施專家會議。記者廖靜清/攝影

立法院厚生會今天舉辦住宿式長照機構移除鼻胃管鼓勵措施專家會議。記者廖靜清/攝影

 

健保署統計,目前台灣有超過39萬人留置鼻胃管,其中6成是失智症或中風的病人,鼻胃管的使用雖然可解決吞嚥困難,卻也導致患者面臨「象鼻人生」的困境。立法院厚生會自2016年起,關注移除鼻胃管的議題,在長照3.0即將上路之際,提出實際執行情形欲補強的痛點,包括訓練課程及獎勵措施。

 

立法委員劉建國表示,今年初衛福部已經強調,台灣要盡快跟上日本腳步,透過專業醫療團隊的復健訓練,協助移除鼻胃管,落實以「人」為中心照顧。但是過了大半年,仍未見相關單位提出具體計畫,政府承諾推動的拔管計畫成效遠遠不如預期,病友的健康與尊嚴正一點一滴被消耗。

 

現行鼓勵制度,健保署從111年6月開始新增給付,針對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者鼓勵醫療團隊透過訓練吞嚥等復健治療,讓患者恢復經口進食,每人次獎勵3000點。執行3年以來,111年成功移除98人、112年232人、113年248人,和原先預估每年1.3萬人受惠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劉建國指出,衛福部要盤點現況、正視問題,移除鼻胃管本身牽涉到許多科別,一定要跨專業齊心協力,包括醫療與長照制度的整合、現況政策資源與訓練機制、移除鼻胃管獎勵誘因等,從臨床面、制度面、財務面,提供具體獎勵措施,讓醫療與照顧無縫接軌。

 

健順養護中心主任鄧筱珍表示,病人出院後缺乏拔管評估與延續照護,機構常只能靠護理師「Try and Error」,嘗試餵食的風險高。而長照體系無專屬標準,現行照護指引不足,機構缺乏依循。最重要的是缺少經費支持語言治療師、吞嚥專科醫師及檢查儀器進入機構,無法提供精準評估和對應策略。

 

鄧筱珍認為,機構人員難有能力進行吞嚥照護,應該開設課程,培訓「吞嚥照護專長人力」,並透過系統化教育訓練,能讓護理師與照服員具備吞嚥照護專長。另外,許多長者與家屬希望「不被放鼻胃管」,甚至選擇斷食,這部分應推動「舒適進食模式」,結合安寧照護讓長者實現「無管人生」的善終選擇。

 

具有臨床護理經驗的長照學者黃惠璣指出,拔管策略必須建立在「三周內評估」原則,在鼻胃管放置滿三周時,應由專業團隊進行吞嚥功能檢查,及早決定是否能恢復經口進食,或改採胃造口。台灣最普遍的長期管灌方法仍是插鼻胃管,除了減少口腔刺激導致吞嚥功能退化,還會影響心理及社交。

 

黃惠璣呼籲,醫院不僅只是幫病人插管,更需要落實移管計畫,建議醫院組成無管人生照護團隊,採取個案管理模式,為院內插管病人制定移除管路的復健計畫,若出院仍無法移除管路,應強化出院準備的功能,協助病人連結居家或機構的復健資源。

 

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陳信水說,無管人生的成功關鍵,首要是跨專業團隊,包含醫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與護理照服員的協作,以及家屬支持,再來是專業人員持續接受吞嚥復甦的知能訓練,這些都能降低住民發生併發症、提升肌力功能、恢復經口進食。

 

不過,住宿式長照機構裡有高達八成的住民依賴鼻胃管。很多時候,長輩脫離急性期,從醫院返回居家或入住機構時,若沒有積極協助長輩接受吞嚥復能訓練,吞嚥和咀嚼功能會愈來愈退化,這部分要務實漸進,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讓病患能夠從鼻胃管過渡到自行進食的過程。

 

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說,過去於111年6月起納入「47107B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給付,每案補助3000點,至114年6月已累積728件申報。統計資料顯示,約有9.96萬名住宿機構住民,其中3.72萬人仍留置鼻胃管,占比達三成,顯示推動鼻胃管移除與吞嚥復能仍是重要課題。

 

長照司司長祝健芳強調,正著手研擬「長照機構住民成功移除鼻胃管獎勵計畫」,規畫五階段流程,並納入口腔機能、吞嚥訓練、營養照護及移除後追蹤等服務,並強化機構人員訓練,鼓勵醫療與長照單位合作,協助住民恢復自主進食。

依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台灣有超過 39 萬人留置鼻胃管,其中六成是患有失智症或中風的病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依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台灣有超過 39 萬人留置鼻胃管,其中六成是患有失智症或中風的病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